運動補給:你符合建議的標準嗎?
大家一定聽過在耐力運動中,合適的補給不僅幫助提升運動表現,更能降低影響表現的身體突發狀況。
但實際參與耐力運動的人都知道,每15分鐘喝水、半小時吃膠、45分鐘補電解質、1小時吃膠喝水加運動飲料有多不容易!
本篇內容參考2024年1月發表於nutrients上的研究結果所撰寫,該研究以西班牙鐵人三項和越野跑運動員為受測對象,調查他們在比賽中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和水分,結果遠低於現行的建議值。
雖然看完後覺得自己不孤單,但還是希望透過了解這些研究結果,從中學習並正確調整自己補給策略的建議,畢竟動得健康快樂才能長久,對吧!
研究背景
耐力運動(如鐵人三項和越野跑)中,身體消耗大量能量和水分,因此營養攝取對於運動表現至關重要。根據本次研究內容,42名運動員(包括鐵人三項選手和越野跑選手)參與了研究,並分析他們在比賽前、中、後的營養攝取,以及他們是否有胃腸道不適的問題。
研究發現
- 能量與碳水化合物攝取低於標準:
研究結果顯示,無論是鐵人三項還是越野跑選手,比賽中的平均能量攝取為192.17 kcal/h,碳水化合物攝取為43.67 g/h,這些數字遠低於建議的每小時90g碳水化合物。
- 水分與鈉攝取不足:
運動員的水分攝取平均為421.21 mL/h,略低於建議的450-750 mL/h。而且他們的鈉攝取也低於建議的每小時300-600 mg,這可能導致脫水或低鈉血症。
- 高頻率的胃腸道不適:
61.9%的運動員在比賽中出現腸胃問題,如打嗝、胃痛和噁心。這顯示腸胃不適在耐力運動中十分常見,特別是在攝取高纖維、高脂肪或高濃度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。
解決方案與建議
1. 提升碳水化合物攝取
- 在長時間運動中(如鐵人三項或馬拉松),每小時應攝取 30-60 克碳水化合物,對於時間超過2.5小時的耐力運動,每小時攝取 60-90 克碳水化合物。建議補充容易消化和攜帶的運動飲料、能量膠、能量棒等,幫助身體快速補充能量。
- 訓練中逐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,讓身體適應更高的補給需求,減少腸胃不適的風險。
2. 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鈉
- 運動中每小時應攝取約 400-800 毫升 的水分,具體量應根據出汗率和環境條件進行調整。
- 長時間運動中(超過2小時),每小時攝取 300-600 毫克鈉,搭配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或補充鹽錠等,避免低鈉血症和保持電解質平衡。
3. 避免胃腸道不適
- 腸胃不適常因為碳水化合物濃度過高或補水過多引起。若使用液態的碳水補充方式,碳水化合物濃度應控制在6-8%(即每升飲料中含有60-80克碳水化合物),過高的濃度可能引起腸胃不適。
- 在訓練中逐步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取,並觀察自身對不同補給品(如運動飲料、能量膠、固態食物)的反應,確保在比賽中不會出現腸胃不適。
- 多樣化補給方式:不僅限於液體形式,還可以嘗試使用能量棒、能量膠等多種補給方式,以降低腸胃負擔。
4. 個人化的補給策略
進行汗液測試:通過測量訓練或比賽中的體重變化,並據此制定適合自己的補水量和電解質補充策略。
進行測試前準備:
- 開始運動前,確保自己已經排空膀胱,並記錄當時的體重。
- 測量體重時應穿輕便衣物或裸身,確保體重測量的準確性。
運動期間記錄飲水量:
- 在運動過程中,記錄喝下的水或運動飲料的量(以毫升計算)。
運動後再次測量體重:
- 運動結束後,擦乾身體表面水分,再次測量體重。確保測量時穿著和運動前相同的衣物。
計算出汗量:
- 運動前後的體重變化反映了運動過程中的出汗量。1克的體重減少相當於1毫升的汗水流失。
- 出汗率 = (運動前體重 - 運動後體重 + 喝下的水量) / 運動時間(小時)
- 假設一位運動者在運動前的體重為70公斤,運動後的體重為69.5公斤,運動期間喝了500毫升的水,運動時間為1.5小時:
出汗率 = (70公斤 - 69.5公斤 + 500毫升) / 1.5小時
= (0.5公斤 + 500毫升) / 1.5
= 1000毫升 / 1.5
= 666.67 毫升/小時
這位運動者的出汗率為每小時約 666 毫升。這表示在運動過程中應每小時補充約666毫升的水分,來彌補出汗量。
以出汗率為每小時 666 毫升做延伸,可以依據以下步驟來計算合適的鈉補充量:
出汗量換算成升:
- 666 毫升相當於 0.666 升。
鈉流失量範圍:
- 每升汗液通常會損失約 500 至 700 毫克 的鈉。
- 以每升損失 500 毫克 為下限,出汗率為 0.666 升的鈉流失量為:0.666 升×500 毫克/升=333 毫克鈉/小時
- 以每升損失 700 毫克 為上限,出汗率為 0.666 升的鈉流失量為:0.666 升×700 毫克/升=466 毫克鈉/小時
因此,如果每小時是 666 毫升 的出汗率,則建議每小時應補充 約 333 至 466 毫克的鈉。
注意事項
- 環境條件:不同的環境條件(如溫度、濕度)會影響出汗率,因此應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多次測量。
- 個體差異:出汗率是個體化的,與運動強度、體型、訓練狀況等因素有關。
- 與專業營養師合作,根據自身的生理需求、運動目標及運動類型,設計適合的營養補給方案。
總結
運動過程中的營養和水分補給應根據個人需求量身訂做。無論是碳水化合物、水分還是鈉的補給量,都需要在訓練中進行測試和調整,以找到最適合的補給策略。這些調整能幫助我們保持最佳狀態、提升運動表現以及減少身體不適的發生。
參考文獻:Jiménez-Alfageme R, Álvarez J, Garbisu-Hualde A, Romero-García D, Giménez-Monzó D, Sospedra I, Ausó E, Martínez-Sanz JM. Are the Dietary-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Met? Analysis of Intake in Endurance Competitions. Nutrients. 2024 Jan 5;16(2):189. doi: 10.3390/nu16020189. PMID: 38257082; PMCID: PMC10820672.